前陣子到山上吃了幾道野菜料理,當天出現在餐桌上的菜色有好幾樣都是曾經在田裡見過的植物。於是,阿笠也開始想要嘗試好好利用田裡的野菜,並試著思考如何把雜草變青菜的可能性。

 

古時候的神農氏需要靠自己來當白老鼠,現代的阿笠決定依賴先賢的智慧,先找幾本書來實際了解狀況。共找到了四本相關的書籍,依照內容以及值得參考的部分,分開介紹如下:


◎《 失落的蔬果》 劉克襄 (二魚文化/2006年

)Fotor_149693058675737.jpg180181142

本書作者是自然寫作的作家,所以行文筆觸優美,讀起來也愉快順暢。內容方面,分成蔬菜類(比較有機會在市場裡見到),野菜類(比較需要靠自行採集取得),蕨菜類,豆類,瓜果類和根莖類。作者談到與每一種植物相遇的緣起,若有食用經驗時,便簡單描述味道特徵和食用方式;然後,在每一則介紹的文末附上該植物的黑白圖片以及植物學上的簡單分類介紹。

優點:可以先大概了解該植物的風味,知道該植物是否有較為特殊的口感滋味,避免嘗到地雷。

 

◎《摘野菜.食野味:400種野菜辨別與食用圖典百科》      董淑炎﹝佳魁資訊/2013﹞

 

這本書可以當作野菜專用圖鑑來閱讀和查詢。好比在田裡找到一種植物,想判定是否可以食用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本書來幫助判斷。當然,單純閱讀也能夠增加許多關於野菜的知識,包括生長季節,摘採方式,食用部位等。但是,這本書對於料理食用的方式比較單一,不是川燙就是用鹽醃,感覺在品嘗的豐富性方面比較無法提供多元的建議。再者,本書所提供的四百種野菜是沒有味覺評比的,所以,以阿笠嘗試過幾種野菜的經驗來看,四百種當中,起碼至少三百五十種都不能稱得上美味,甚至是能否心平氣和的吃下肚都蠻見人見智的,所以,地雷是需要由讀者自己去發覺的。

優點:彩色圖片,強大的圖鑑功能,內容知識性豐富,是幫助了解與辨認野生植物的書籍。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作者:台灣植物同好會,譯者:姚巧梅(玉山社/2009)

 

這本書原為日治時代的野菜指南,經過當代的翻譯、校訂並增加圖片之後重新出版。內容共介紹100種可食用的野菜及其各部位的食用方式,並以「優」、「良」、「可」、「不可」四種食感等級的判定,作為讀者試圖品味前的參考依據。

優點:四等級的食味判別,並有非常具體的味覺描述,對於真想嘗試的人真的太實用了。不過,本書評為「良」的魚腥草,阿笠覺得可能只有「可」而已。四本書當中,阿笠最推薦這一本喔!

 

◎《台灣原生菜,尚好!吃在地、吃當季,從土地到餐桌最美好的時鮮滋味》     作者:厚生市集(尖端出版/2016)

這本書的內容只有前半是在介紹野菜,如山茼蒿、 地瓜葉、川七、秋葵和九層塔,都是時常出現在市場裡的菜色,大家多少都見過也吃過;至於馬告、角菜和青葙等項目,則會在地方風味菜中找到他們。阿笠覺得,這本書可以拿來給自己做個測試,如果書裡出現的野菜,有超過三種以上是不敢嘗試的話,那麼,就還是乖乖的降低一下好奇心,不要再胡思亂想了。因為,野菜之所以是野菜,通常多少會具有澀味、苦味或特殊氣味,不是那麼容易駕馭的喔。

優點:可做為挑戰最低等級的野菜自我檢測,另外,本書提供多項料理的食譜可以實際烹調出美味的野菜美食。

  

以上四本書,是阿笠最近準備品嘗野菜前所找到的參考書籍,有興趣的各位也不妨找來讀一讀。四本的內容各有千秋,偏重的點也各有不同,各位可以依實際需求加以參考喔。

 

arrow
arrow

    阿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